7、8、9月学思渐悟学习资料

发布者:党政办         时间:2017-09-22          阅读量:1863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推进试点工作之一

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每次都发表重要讲话,彰显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自我革命的勇气。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刻把握中央的政治、中央的大局,真正把向核心看齐贯穿到监察体制改革全过程。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重要判断,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到新高度,正风肃纪反腐,深得党心民心。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意志不可动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力量,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成立国家、省级、市级、县级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就是组织创新;制定国家监察法,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就是制度创新。监察委员会实质上就是反腐败工作机构,国家监察法就是反腐败国家立法,这必将有力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归其根本在于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要通过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根本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涉及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是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国家监督制度的顶层设计,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国家监察是对公权力最直接的监督,监察全覆盖和监督的严肃性实效性,直接关乎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科学化水平。监察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行政监察覆盖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律与法律衔接不畅等问题,实现国家监察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将有效提升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国家监察法,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推进试点工作之二

 

根本目的在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国家的最大制度优势。任何改革最终都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就是为了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华文化是责任文化,“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在广大人民群众眼里,不管大门口挂的牌子是白底黑字还是白底红字,都是党的机关、都是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对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决不能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无论人大、政协,还是“一府两院”,都要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党统一领导下的所有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机关,都属于广义政府范畴。创设从国家到县一级的监察委员会,代表党和政府行使监察权,就是要实现由监督“狭义政府”到监督“广义政府”的转变,管住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始终讲政治顾大局。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只有党才能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准确判断和把握“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作出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大决策。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原则。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决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规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党委负主体责任,这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检验监察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要看党委是否担当起了主体责任,牢牢把握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充分发挥监察委员会的作用,保证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肌体健康。

  十八大以来,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是坚持问题导向,监察体制改革同样如此。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的职能是历史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侦、自捕、自审、自诉的工作模式与其定位不符,不但缺乏有效制约制衡,而且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行政监察机关职能交叉重叠,既造成大量重复劳动、增加了反腐败成本,又带来纪法脱节、信息不畅等问题,以至于出现党员判刑未作党纪处理、带着党籍蹲监狱的咄咄怪事,削弱了反腐败斗争的政治和社会效果。要把纪检监察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工作力量,实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对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全面负责,把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具体地体现出来,拓展已经取得的实践和制度成果,使已经形成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巩固发展。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推进试点工作之三

完善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

  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关乎党自身的兴衰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完善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

  我们党全面执政、长期执政,制度优势已经充分显现,但也面临风险和挑战,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完善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党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规治党,靠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二是依法治国,依据宪法法律法规治国理政。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是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拥有8900万党员的大党来说,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是根本要靠强化自我监督,以党内监督带动和促进其他监督。党内监督全覆盖,必然要求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健全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体系。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确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我国自秦朝始就建立御史制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独立于行政权的监察体系,这与西方“三权分立”模式下监察隶属于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完全不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制度传统。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确立的监察制度体现着中华历史文化,是对中国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权力制约体制的新探索。监察机关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而是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要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从实际出发,实现监察工作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走出一条适合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道路。

  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是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我国,80%的公务员、95%以上的领导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既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又具有高度互补性。一方面强化党内监督,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用纪律管住党员干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一方面构建国家监察体系,党内监督达不到的地方,或者对不适用执行党的纪律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真正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辩证统一,本质上都属于党和国家的内部监督范畴,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外部监督。要把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与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巡视工作要发扬光大、向纵深发展之一

中国特色的监督制度

  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凝结着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理论、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要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坚持深化、实践创新,探索出一条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实现党的全面领导、长期执政,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毛主席对黄炎培的窑洞之问,提出要用人民群众的监督去破解这个历史难题。党内监督是根本,群众监督是基础。只有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制度的震慑效果才能真正显现。十八届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真巡视、真反馈、真整改。从巡视组进驻前公开发布巡视对象,到进驻后公布邮政信箱和举报电话、开门接访,再到巡视结束后公开整改情况,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巡视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党真心信任,说真话道实情,使自上而下组织监督和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结合起来,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效衔接,中国特色的巡视制度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巡视发挥作用,根本在于党章的权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党中央给巡视工作撑腰,为深化政治巡视指明方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一丝不苟按照中央精神办事,重大事项一律报中央决定,绝不在中央精神之外设置空间。巡视组以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尺子,聚焦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一个地区或部门的政治生态画出像来,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如实向被巡视党组织反馈。巡视组代表党中央去巡视,反馈的意见就是中央要求。被巡视党组织认真整改,把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巡视组是党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只有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巡视工作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效。

  党中央对巡视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肯定,肯定就是鞭策。要始终保持一份冷静清醒,对照党中央的要求寻找差距,思考工作中存在的缺憾,查找参差不齐的问题,认真总结、再接再厉。要深刻体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的深谋远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与时俱进探索、丰富和完善巡视制度。十八届党中央两次修订巡视工作条例,释放的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党的十九大后巡视工作还要继续发扬光大。新一届省区市党委要强化责任担当,把巡视利剑牢牢抓在手里,以贯彻执行新的巡视工作条例为契机,谋划好换届后的巡视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出发,发挥巡视标本兼治的战略作用,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回应党内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巡视工作要发扬光大、向纵深发展之二

兑现全覆盖的政治承诺

  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是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旗帜、立场和方向。十八届党中央把巡视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兑现了作出的政治承诺,赋予巡视制度以新的活力。

  政治巡视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全覆盖的要求,巡视成为党中央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党中央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将巡视作为政治试金石。十八届党中央的巡视工作涵盖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反腐败等党的建设方方面面,是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体现了党的领导、党的原则、党的方针。防止中央和国家机关“灯下黑”,把政治“显微镜”、“探照灯”倒过来照自己,把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各领域,坚决打通“中梗阻”。发挥巡视政治导向作用,以“四个意识”为政治标杆,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政治要求,查找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的差距,有力地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只有全覆盖,才能零容忍。党领导一切是最高政治原则,党的组织在哪里,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巡视组就要到哪里去。巡视发现的种种问题,警示各级党组织天涯无净土,党政军学企,包括中央和国家机关,没有哪里是保险箱,更无法外纪外之地。全覆盖成为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起到了猛击一掌、震慑警醒作用,唤醒了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对地方、部门和单位开展政治体检,逐一进行拉网式检查,把大病小病都找出来,把个性、共性、规律性问题都挖出来、摆在那里。发现了问题就要有交代,刀刃向内、较真碰硬,问题就不难解决。巡视组加强督导,被巡视党组织落实责任,深挖根源、对症下药,一件一件抓整改,实打实解决问题。深入研究领导班子建设、党建工作、纪检工作体制,健全制度、明晰责任,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从严治党使弱化党的领导的问题得到根本扭转。

  实现巡视全覆盖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开启。党内监督条例和新修订的巡视工作条例都对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做出明确规定,体现了党内监督无禁区的鲜明立场,有利于十九大后持久坚持巡视制度,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要在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层层传导压力,统筹推进中央单位巡视和市县巡察,保持力度和节奏,创新方式和方法,形成巡视巡察监督合力,不断完善党内监督的工作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不断与时俱进。

 

 

巡视工作要发扬光大、向纵深发展之三

发挥标本兼治战略作用

  巡视既是治标之举,也是治本之策。十八届中央巡视如期实现全覆盖目标,在震慑遏制的基础上,狠抓整改落实、注重成果运用,既有当下“改”的举措,又有长久“立”的机制,发挥出标本兼治的战略作用。

  党中央的巡视抓住并推动解决党和国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中央巡视组以党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被巡视地方、领域重要指示精神为尺子,查找揭露出一些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灯下黑”现象突出、体制机制存在弊端等共性问题。认真梳理归纳提炼总结,形成各类专题报告230份,为深化改革提供参考。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巡视省区市、中央企业、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政法单位、意识形态单位、中管高校等6项专题报告,为深入推进司法体制、金融监管体制、教育体制、央企领导班子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等一批制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参考。巡视成果被吸收到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法规中,充实完善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现问题是前提,整改落实是关键。巡视组不是灶王爷、拿糖黏住嘴,而是敢说真话,原原本本反馈问题,开列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巡视发现的问题根本在于党的领导弱化,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加强党的领导上破题。被巡视党组织从加强党的建设抓起,从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定期交党费等基本组织制度入手,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纠正党的意识淡薄、党的组织被边缘化的倾向。督促“关键少数”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行动上。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压实到各个领域,推动解决机关党委作用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靠啥吃啥”、事业单位充当“红顶商人”、高校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以实际行动体现“四个意识”。巡视工作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上全面透视党内政治生态,找出病灶、对症下药,有力推动管党治党迈向标本兼治。

  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标本兼治新阶段,巡视工作要以更好面貌作出新贡献。要始终围绕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政治原则,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要把党的建设责任压给党委书记,把各项事业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发挥好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政治作用。

 

 

巡视工作要发扬光大、向纵深发展之四

破解“历史周期率”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五年来,中央巡视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始终伴随着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发展,伴随着管党治党建设党的实践、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探索出了一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战略布局,把巡视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履行主体责任,牢牢抓住不放,直接领导指挥,亲力亲为、以上率下,使巡视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巡视工作紧紧围绕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检查理想信念宗旨是否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坚决、关键少数的政治立场是否正确。党中央通过巡视把客观存在的问题揭摆开来并推动解决,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利益的藩篱,扎紧制度的篱笆。巡视成为党中央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制度利器,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坚强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最终是要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监督的有效路径。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对权力的监督。中国共产党下决心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自己给自己治病动手术,练就“绝世武功”,跳出“历史周期率”。这就是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巡视体现了自上而下组织监督的权威,巡视组每到一处都与领导班子成员深入谈话,向干部群众广泛了解情况,发挥了同级监督和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的优势。巡视前从纪检、组织、信访、审计、互联网等渠道准备线索,带着问题下沉一级了解情况;巡视后将相关问题移交纪检机关、组织部门,把整改落实责任压给被巡视党组织,整改结果在党内通报、向社会公布,必要时再杀个“回马枪”。巡视监督与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通过环环相扣的制度设计,成为党中央发现问题的“尖兵”和“前哨”。巡视制度有效管用,有力印证了我们党完全有决心、有自信、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自我净化,不断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踏上新的历史起点,全面从严治党的“严”字必须长期坚持。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重整行装再出发,坚持深化、发扬光大。只要我们敢于正视现实、直面矛盾,把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探索出中国特色的自我监督道路,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总结全面从严治党成果,让制度更加科学严密之一

把握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深刻理解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准确把握制度建设的原则和方向,把五年来管党治党的思路举措总结固化为科学管用的制度,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把全面从严治党抓紧抓好。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尊崇党章、依规治党,让制度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加强党的领导,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任何一项制度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我们是拥有89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执政党,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探索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途径,必须通过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提高管党治党的制度化水平,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相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破”和“立”这篇大文章,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践需要和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梳理、归纳、提炼、总结,制定修订了80多部党内法规,为从根本上扭转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状况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的本质是组织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组织创新的实践和制度建设紧密相连,实践是制定规则的前提,离开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制度就会脱离实际,难以立得住、行得通;没有制度的规范和指导,实践探索就难以持久深入、难以推广复制。体制机制变革不会一朝一夕完成,制度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坚持问题导向,体现阶段性特征,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最突出的问题。有的制度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定得太快,缺乏实践基础和细节支撑,针对性不强,结果放之四海皆不准,致使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大打折扣。没有体制机制创新,不经过反复实践,制度创新就是一句空话。立规修规讲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没有干充分就不要急于制度化。制定制度应当从提出工作要求入手,先在一定范围试验,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不断探索完善,等条件比较成熟、各方形成共识后,再总结提炼固化成制度。任何一个规则既是对前一阶段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也是新实践的开启。当新的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制度与时俱进,实现又一次升华,这就是制度建设的螺旋式上升。

  党章党规是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重要法宝。战胜党面临的风险挑战,离不开制度创新。制度建设要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服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作风,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始终,让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总结全面从严治党成果,让制度更加科学严密之二

只要方向正确迈出一步就是胜利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根本是要体现党的宗旨,方向就是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把从严治党要求具体化、清晰化,增强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治本作用。

  问题导向是工作的出发点,体现的是求真务实的作风。不同时期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问题和因素也不一样,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如果面面俱到,试图一次解决所有问题、穷尽各个环节,搞出一部“百科全书”,反而会把亟待破解的问题淹没在大量条文中,把重要的政治信号变成学术研讨,结果落入“制度陷阱”;或者讨论旷日持久,迟迟出不了台,从而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制度建设永远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立规修规不是标准越高越好,而是恰如其分、贵在坚持,千万不能想要前进十步,最后连一步也迈不出去。要坚持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把握现阶段党面对的形势与挑战、目标与任务,抓住现阶段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抽丝剥茧,查找根源,推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只要方向对、找准了,向前迈出一步就是胜利。

  实践永远走在制度的前头,制度建设应当实现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有机统一。立规修规首先要思考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有必要性而没有可行性就不能动;只是可行而现实中并不必要也先不要动。只有当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各方对问题的认识比较统一,绝大多数人能够达成共识,形成了最大公约数,时机和条件才成熟,这样制度才能有效管用。要紧紧围绕推进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剖析身边的典型案例,把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搞清楚,明确立规修规的具体目标,再把实践探索中提出的工作要求、行之有效的经验写进制度、转化为规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项制度着重解决一个方面问题。制定制度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的过程。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酝酿,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为执行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老问题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也会时时涌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必然是一个坚持和深化的过程。因此,立新规矩不能忘了老规矩。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规制度体系,要把一项制度放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去审视,首先弄清楚到底是有制度没执行,还是制度本身有缺陷或缺乏相关制度。如果是执行不力,就不要急于修订,而应当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如果是制度存在空白,就要及时健全完善。要相信前人的智慧,不要动不动就另起炉灶,只针对现阶段的突出问题补充新的内容,可改可不改的先不改,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体现坚持和深化、继承和创新的统一。